【好文分享】企業轉型怎麼做?數位轉型學院提供轉型策略目錄!
你是數位轉型前段班高材生?
或是為了大環境變化,正急於把公司推往轉型之路的初心者?
抑或是與大多數人一樣,走在數位化或數位優化之路,不斷追求下一個逐步完善?
不論需求為何,知識平台「數位轉型學院」試著協助你用系統化方式找到你需要的知識、人脈、與資源。
本文專訪臉書公開社團、以及網站「數位轉型學院」的院長詹文男,希望讓台灣各級產業藉此起步,
能夠充分利用數位科技,提升產業競爭力,迎向嶄新的未來。
詹文男志為產業智庫:從 MIC 到數位轉型學院
曾任職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長達 30 年的詹文男,延續過去 MIC 的主要任務,投入數位轉型學院。
MIC 作為政府智庫任務有二,分別需協助高科技產業提高競爭力,以及協助傳統產業能夠利用數位科技。
因此詹文男在 MIC 累積了豐富的經驗,除了參與擬定高科技產業政策,
比如像 5G、電子商務、下世代的產業規劃發展、相關關鍵技術的培育等,
還擔任產業顧問的工作,輔導高科技、金融產業了解並參考競爭者、產品、技術,還有整個市場發展的狀況,
以擬定企業營運策略。
兩年前從 MIC 所長一職退休後,詹文男一方面因為醫師建議減少用眼,另一方面也考慮在這樣的限制下,還能做什麼貢獻?
思考後決定:
第一、依自己原來的志趣,協助產業界發展;
第二,思考如何把過去的經驗知識,傳承、分享給大眾。
去年,在緯創集團的副董事長黃柏漙、以及《大師輕鬆讀》社長俞國定邀集之下,一起創辦了數位轉型學院,
由 3 人共同設立平台、免費做知識傳播,於是就有了這個在臉書上的免費公開平台,
目標是希望協助大眾了解什麼叫「數位轉型」?
應該如何「數位轉型」?
有哪些數位轉型的典範大家可以學習參考?
任何產業界人士,只要希望自己的公司進行「數位轉型」,就可以到這個平台來尋找資源。
平台除了臉書之外、還有官網,已經把成立一年至今所有的影像節目、志同道合朋友的文章上架。
例如:台科大教授盧希鵬等,講「隨經濟」、「結構洞」,都在談大趨勢的變化;
還邀請了台大商研所的陳忠仁教授,大世科(大同世界科技)董事長沈柏延,也共同在平台上寫專欄。
現在數位轉型學院也搜集所有政府準備在數位轉型上投入的資源、政策等。
未來進一步,也會陸續介紹適合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解決方案。
數位應用由來已久,但新技術的出現,企業能做的事情更多了
數位轉型近兩年來成為產業界最受重視的議題,然而台灣的起步較之海外,是否較為落後?
詹文男認為,資通訊產業每年一直都有不同的熱門用語出現,如果仔細看這些用語的內涵,其實相去不遠。
每一個產業都需要資訊科技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,包含生產力、效率的提升、效能的強化、客戶體驗的優化、以及商業模式的轉型等。
事實上,「數位轉型」的開始,已經是上世紀的事情,
以金融業為例,當時就已經透過自動櫃員機(ATM)取代部分分行、人力。
可是這幾年因為數位科技的不斷進步,
尤其「iABCDEF」七項關鍵技術:物聯網(IoT)、AI(以及 AR・VR)、區塊鏈(Block Chain)、雲端(Cloud)以及雲端所需的資訊安全(Cyber security)、大數據(big Data)、邊緣運算(Edge) 以及5G(Fifth G)。
簡單來說,透過這些技術,企業可以做的事情更多了。
比如過去談行銷管理,有個很重要的理論基礎架構叫做「市場區隔」,只要做行銷就要做市場區隔。
為什麼?
因為沒辦法做到「一對一(one on one)」,所以才說「這一群人」大致是什麼樣子,
可是因為數位科技進步,現在可說是有機會能做到「一對一」的行銷。
詹文男認為「數位轉型」並非新概念觀念,就是利用數位科技做轉型升級,
只是在不同行業會講「自動化」、「資訊化」,僅只是用語(terminology)不一樣而已。
如果把數位轉型分為三個階段,包含「數位化、數位優化、數位轉型」,
前兩者就是過去常看到的「資訊化」、「科技化」,那「轉型」的部分、最後就是整個「商業模式」的改變,
會涉及價值主張的調整等等。
為什麼現在談轉型?切記:價值與商模轉型為重中之重
為什麼近幾年「數位轉型」這麼受到重視?詹文男認為,過去 20-30 年,台灣是做所謂的代工組裝,這樣的模式已經面臨瓶頸,
因為「微利」加上「紅海」,所以就開始說要「轉型」。
可是要轉型到什麼地方去?
因為量體非常大,要轉型很不容易。
首先,過去 20 年大家早就在談,製造業怎麼轉型?
有幾個方向,
第一個,是「產業鏈的垂直整合」,也就是「怎麼樣往上游跟下游發展?」比如說一開始做主機板,
慢慢從它的上游、下游整合,甚至也開始做回收,把收回來的東西提煉出貴金屬或關鍵原料,打造循環經濟。
向上、向下的整合,就是第一種轉型。
第二,是「價值點的深化」,每一個營運活動都有一個「價值點」,將那個點「深化」,想辦法讓原來的 business 做到跟別人不同。
舉例而言,以前 OEM 的廠商、後來也做設計,甚至除了硬體的設計,軟體也幫客戶開發。
過去只是組裝產品,現在是提供解決方案,價值就變得不一樣。
第三,是「商業模式完全的改變」。比如優派(ViewSonic)過去做螢幕,現在做資訊教育、做元宇宙教育的軟體。
像佳世達,過去是面板為主、可做到上千億的營業額,但是它希望到 2030 年、假設有 3 千億的營業額,
當中 50% 以上可以來自生技、生醫的產品。
家大業大包袱大?與時俱進、善用人才,就能脫穎而出
談到成熟企業必然有過去成功的包袱,該怎麼轉型呢?詹文男舉例,媒體業是成熟的產業,
如華爾街日報是歷史悠久的媒體,該報也曾經想改變商業模式,
因為媒體已無法像過去靠廣告、靠紙本銷售為生。
2000 年初,華爾街日報開始嘗試訂閱制,花下非常多錢與人力,到 2010 年左右仍舊失敗,
但是該報仍然再度重來,過去的成功不見得只是包袱,也是探索過程中所以依賴的資源。
「我看到的數字在 2020 年,它已經有 750萬的訂閱戶。
它重新再來,重塑商業模式,雖然是一個成熟產業、它不斷嘗試,透過失敗累積經驗,最後就成功了。」
另一個案例,沃爾瑪(Walmart)一度受到 Amazon 的打擊、影響深遠,但嘗試展開線上的方式後、初期幾年也並不理想。
但近年來它重新再來,創下非常好的佳績。沃爾瑪透過數位科技的能力,運用原有的優勢、資源,
把原有的店鋪點作為服務據點或是倉儲。
也就是比起原生虛擬的商務,多了更多的店鋪、商店可以做服務,就像現在可以到店取貨等等的服務。
換言之,開始運用自己的優勢、再結合數位來做到虛實融合。
詹文男強調,「老不是問題」,重點在心理年齡不老、隨時掌握新的科技,並且善用人才。
沃爾瑪後來買了幾家公司、都是純數位、線上的公司,並運用這些公司的人才來當集團的數位長。
「其實只要懂得運用人才,不需要自己很厲害,就像劉邦懂得運用蕭何和韓信一樣」。
怎麼開始轉型?從老闆開始,老闆就是最好的轉型教練!
詹文男説:「有一次我到某電信集團的董事會演講,一位董事問說:我們的員工都不想轉,怎麼辦?
有時候員工不想轉,其實是老闆不想轉,覺得生意做得好好的,為什麼要轉?
也有時老闆有危機意識,但員工沒有,因為公司做得好、員工也老了,幹嘛跟著亂轉?」
所以轉型的過程,要從幾個不同情境來看。
- 第一,「老闆有沒有危機意識」確實非常重要,要轉型、老闆一定要先有危機意識,想要轉型,才會去想「要轉到哪裡去」。
如果連這個起點都沒有,就不用談了。每個老闆要了解環境,這兩年有很大的變化,所以所有人都有感受,
比如 Covid-19、烏俄戰爭、高通膨、ESG 的要求等。人們突然發現,真的受到衝擊了,環境變化了。 - 第二,知道了,但要怎麼轉?像「周處除三害」,要除哪三害?北海蛟龍、南山猛虎、最後就是「自己」。
老闆「自己」要與時俱進,如果沒有與時俱進、掌握趨勢變化、理解科技可以怎麼幫你,
尤其是到底整個環境變化對你的事業產生什麼衝擊?有什麼潛在的危機會產生?
如果不能在風險上面做好評估,危機隨時會來! - 接下來,老闆知道怎麼轉了,那也要有「方法」。如果沒有方法的話,也會亂七八糟。
所以第一條是要獲得老闆「正確的」支持,而不只是「獲得老闆的支持」,老闆非常關鍵。 - 最後,推動到整個公司,接下來要「成立團隊」(大企業就會「成立團隊」、中小企業就是「核心小組」),
把為什麼轉型?
要轉到哪裡?
說清楚,連同公司願景跟目標都得重新思考,並傳達給公司所有的人。
實際上轉型不只是老闆的事,是每一個人的事。
「數位轉型・人人有責」,產、銷、人、發、財,都會動到。
如何把危機意識傳達到神經的末梢,讓每一個人都理解,並且讓全公司動起來?
老闆責無旁貸。
事業曲線的成長期,是最好的轉型期!
詹文男表示自己在《數位轉型力》一書中提到:「什麼時候應該要做數位轉型?」,受訪的時候也強調,
在「第一事業曲線的成長期」應該就要開始思考了!
但若是因應大環境變化的轉型,要如何事先覺察環境有變化?
詹文男建議可以從 2M2C 的角度著手。
第一個 M 是總體環境(macro),到底有什麼變化?
這個總體環境包括 STEEP 五個面向,社會(Social)、科技(Technological)、經濟(Economic)、環境(Environmental)、政治 (Political),也就是說企業必須要有一個團隊,或者是領導人自己,要隨時去掃描社會到底會產生什麼變化。
比如說現在社會上已經出現高齡、少子、女力,這些都是大議題。
第二個 M 是市場(Market),也就是產業所在領域的需求端(Demand Side)和供應端(Supply Side)有沒有什麼調整跟變化?
也許現在沒有特殊的情況,但要努力去預測短則 3 年,長則 5-10 年的市場。
再來是 Competitor(競爭者),「我們的競爭者到底在做什麼事情?」這也是需要去觀測,
競爭者它的「產、銷、人、發、財」、甚至它的商業模式、產品佈局。
從過去的經驗,可以從它的專利佈局、或是投資購併標的,都可以抓到蛛絲馬跡去分析。
最後是面對的客戶(Customer),有沒有新需求?有沒有什麼新改變?商業模式有沒有什麼調整?
我們客戶的客戶,有沒有什麼改變?
2M2C 就是覺察環境變化時,可以做的事。
除此之外,還有標竿也得觀察,現在美國的科技巨頭 GAFAM,Google、Amazon、Facebook、Apple、Microsoft,就是高科技產業的標竿,
他們現在在做什麼呢?
詹文男表示:「如果老闆自己沒辦法做這些思考與分析,台灣現在也有很多智庫、國際也有很多機構,會發布很多的趨勢報告,可以去看看這些趨勢跟自己公司的關聯。」
詹文男也提醒企業領導人不需要操之過急,先確認自己需要的是「數位優化」還是「數位轉型」?
台灣目前數位轉型的狀態還很早期,大部分企業還在做數位化和數位優化,努力在提升營運效能跟客戶體驗。
這也很重要,不是只有「數位轉型」最重要。如果在你的市場還有很多成長空間時,
可以先不用做數位轉型,你先好好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綠色轉型是下一個重點:「數位」是工具、「綠色」是目標
近兩年綠色轉型議題需求明顯迫切,同時面臨數位轉型和綠色轉型的壓力,企業該怎麼辦?
詹文男認為主要壓力仍來自歐盟 CBAM (碳邊境調整機制,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歐盟要求企業未來出口到歐洲市場,必須依碳排程度購買 CBAM 憑證,實現「排碳者付費」、達到減碳目標)要求。
對於將本求利的台灣廠商而言,做環保比較花錢,若不是外部壓力,大多不太主動追求。
詹文男建議的努力方向是:思考如何利用數位工具,達成綠色轉型。目標其實是綠色轉型,而「數位」則是工具。
重點還是企業的競爭力,假設能利用最高的效率、提供最好的綠色附加價值,這樣就會有競爭力。
具體而言,如果一間公司是綠色企業的話,
第一個,投資人比較喜歡投資這樣符合普世價值的企業;
第二,年輕人因為崇尚環保,也更希望在這樣的公司上班;
對消費者,也會希望買到的東西是符合普世價值的產品跟服務,所以有多重好處。
只是現在「漂綠」的成本不低,所以如何利用數位科技,同時達到提升附加價值、又可以降低成本?
「數位」可以幫助業者,將這些都整合在一起努力。
核稿編輯:李柏鋒
本文轉自INSIDE網站文章:【數位轉型】企業轉型怎麼做?詹文男成立數位轉型學院,提供轉型策略目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