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好文分享】新竹巨城的追蹤與按讚,為何超越業界?
根據統計數據顯示,台灣的社群平台用戶達 2020 萬,占全國人口 84.5%,使用率居全球第 10 名;
從使用時間來看,台灣人平均每天花費 2 小時 6 分鐘使用社群平台。
除此之外,隱私權的抬頭,也讓廣告成本提高、成效降低。
這幾種原因,使得第一方數據愈顯重要,促進私域流量的經營:
各大品牌都成立各種官方社群,如 LINE OA、Facebook、Instagram 等。
用「人」的角度發布貼文,打造有互動、有溫度的社群
私域流量經營重點大致有 2 個:顧客關係管理(CRM,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)、社群經營,
這次特別要談的是社群經營,尤指官方社群的經營。企業社群經營,常常是成立各種社群的官方帳號,
找一個小編,初期可能花很多錢來增加粉絲,後續就定期把企業各項活動、新品、促銷等資訊發到社群上。
然而,這樣的經營方式效果有限。舉個例子,Big City 遠東巨城購物中心的臉書追蹤數是 80 萬,
每一次發文,大約有 500~1000 個讚;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的追蹤數則是 18 萬,每次發文大約只有幾十個讚。
為何會有這麼大的落差?
仔細觀察兩者的貼文,可以看到,一家的社群發文就像是自動吐活動訊息的機器,
大多是美美的商業圖片,相對沒有溫度;
另一家的小編,是用一個 「人」的角度來發文,發文內容比較容易取得粉絲的迴響或分享,
這才是一個有互動、有溫度的官方社群帳號。
當然,不見得每一家企業都要用這種方式經營官方社群。
很多國際品牌幾乎從不發促銷訊息,而是利用官方社群建立品牌印象與地位。
如果覺得奢侈品太遙遠,其他如 Nike、Diesel 等運動服飾品牌其實也是如此。
他們雖然不發促銷訊息,但還是會關注互動性。
以運動服飾品牌 Diesel 為例,他們長期使用視覺衝擊較大,或是創意強烈的內容在經營官方社群,
不只互動不錯,甚至有時還會激起輿論,得到免費行銷。
這些視覺衝擊大的創意,其實也是一種品牌態度的展現。
不過,就算是知名國際品牌,也不是每個產業都在社群上有好的經營。
譬如快速消費品(FMCG,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)可能是相對弱的產業,其領頭羊廠商寶僑(P&G),
在 IG 上面的表現就乏善可陳,推測背後原因,可能是 FMCG 還是比較重視廣告與零售通路。
關注粉絲、流量、營收等社群數據,從指標間的關係找到洞察
所以,經營社群最終都還是回到根本:確認企業的目的,你是把官方社群視為帶來客戶的管道,
還是當成與消費者互動、展現品牌精神、持續吸引消費者或粉絲喜愛的管道?
企業在經營官方社群帳號時,有幾點可以特別注意。
第一,若是以電商為主的品牌,與社群相關的 3 種數據,
可以擺在一起檢視、分析,包含粉絲(可能是粉絲數或互動率)、流量(來到你官網的人數)以及創造的營收,
這 3 個數字擺在一起,就可以得到一些洞察。
比方說,粉絲數每年累積成長,為什麼帶來的營收卻沒有成長?
發現問題,才能找到原因並尋求改善之道。
第二,若經營目的是為了創造品牌精神,可能無法追蹤創造營收的效益。
這時除了在意粉絲數量,最重要的就是關注互動率與互動內容,前者是量的指標,後者則是質化指標,
可以依此觀察你所傳達的品牌精神與地位,是否是跟受眾互動的內容在同一定位。
另外若是線下零售,可以偶爾透過活動設計,譬如檢視一項活動只透過社群宣傳與溝通,
可以帶來多少來客或交易,以此追蹤經營成效。
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提醒:官方社群帳號,就等同於代表你的品牌。
社群最重要的就是影響力,要經營就要能夠展現溫度與影響力,
不管你的品牌是高冷,還是鄰家女孩的定位,沒有溫度、沒有人性的官方社群,是不會對品牌有加分效果的,
要讓目標受眾有感覺,他才有可能進一步喜愛你的內容與品牌。
本文轉自經理人網站文章:新竹巨城的追蹤與按讚,為何超越業界?解析品牌社群經營3重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