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好文分享】老闆喊數位轉型,員工有跟著轉嗎?星展銀行花10年改造DNA
在最近一次教育訓練案的討論中,我與國內知名藥品銷售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展開一段辯論。
這位主管堅持,藥業因為法規,創新空間受限,即使接班人提出透過數位化更好掌握客戶動向,
但組織的保守性仍成為改變的障礙。
我則認為,僅有數位工具的引入,卻缺乏組織文化的同步革新,是無法達到預期效益的。
真正的轉型,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新,更需要文化和思維方式的根本改變。
以同樣是高度監管、科技導入緩慢的金融業來說,
星展銀行(DBS)的轉型經驗值得借鑑。
星展銀行的成功經驗:徹底改造組織 DNA
2009 年金融海嘯之後,星展面臨巨大挑戰,中國平台型企業高速崛起,客戶期望日新月異。
星展當時的執行長高博德(Piyush Gupta)制定了「新亞洲的首選亞洲銀行」策略,
明確亞洲市場定位,凸顯差異化。
2014 年,他再次召集管理階層,確立在 2020 年前讓星展成為「世界最佳銀行」的願景。
為實踐這個願景,高博德倡導「讓銀行業務充滿樂趣」,
透過服務設計將銀行對客戶的影響降到最低,提供無縫體驗。
如今,它從新加坡客戶滿意度最低的銀行,成為世界公認的最佳數位銀行之一,
股東報酬率也成為目前業界最高的 15%。
這是因為,高博德意識到,成功的數位轉型絕不只是引入新工具和技術,必須徹底改造技術 DNA。
他讓星展向資訊科技巨擘看齊,展開「甘道夫計畫」
(GANDALF,這些字母為 Google、Amazon、Netflix、Apple、LinkedIn、Facebook,以及星展的字首組成),
大舉投資雲端和資料基礎建設。
雖然技術轉型艱鉅,但文化轉型更不容易。
高博德透過種種手段像是反向導師計畫(資深員工向資淺員工請教新事物)、試錯文化(透過「敢於失敗獎」這類活動實踐)等傳遞信念,
更創了「2合一」架構,讓技術和業務團隊擁有共同 KPI、相互支援。
這種突破部門藩籬的做法,不僅加速決策,也增強向心力,
為數位轉型奠定穩固基石。
數位轉型是文化、員工行為、營運模式與策略的全面改革
星展銀行的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上的轉變,更涵蓋了對企業文化、員工行為、營運模式和業務策略的全面改革。
以知名組織文化學者艾德佳.薛恩(Edgar Schein)的文化 3 個層次說明:
1.外在的文化體現: 星展在表層文化上的變革體現在辦公環境和日常業務的實踐中。
比方說,反向導師計畫、試錯文化等。
2.公開的價值觀: 透過如「讓銀行業務充滿樂趣」、「像 GANDALF 一樣」等口號傳遞理念,並以身作則帶頭實踐,讓組織轉向數位思維。
3.基本隱性假設: 基本假設就像文化的 DNA,主導成員的認知與行為,很難觀察和改變。
傳統假設是銀行業穩健發展最重要,改變風險太大,而高博德帶來新假設是:擁抱數位革新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,
這比短期業績更重要。
星展銀行的基本假設是數位轉型與文化轉型同等重要,甚至後者比前者更難改變。
管理階層意識到,這個漫長過程裡需要包容不同員工,不論年齡,都鼓勵他們適應新技術,減少年輕員工與年長員工之間的差距。
此外,打破了傳統的前台、中台和後台部門之間的界限,而不是各擁領地。
本文轉自經理人網站文章:老闆喊轉型,員工的心有跟著轉嗎?星展銀行的數位轉型之路,花了 10 年「改造 DNA」